我爸爸林江河生長在日據時代,生活過得不好,後來在沙鹿鎮開油廠榨麻油,發跡賺到錢。1970年代(民國六○年代),爸爸在當地很有名,如果在火車站問「麻油河」[1],大家都知道。
積善之家 慶有餘
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三個姊姊。生活有改善後,我爸爸覺得行有餘力要行善,有親戚朋友手頭不方便要借錢,他都很慷慨,從小,爸爸就教育我們:「如果你有一碗飯,看到別人沒飯吃,你就要把一碗飯煮成兩碗粥,你吃一碗,別人也可以吃一碗。」
我以前對佛教沒有好印象!有一位自稱在「學佛」的至親,沒有讓我起歡喜心,後來跟著上人之後,才知道那是「拜經」,不是「學佛」。況且,小時候家裡是信奉神明,拜媽祖、拜觀音,對佛教完全不懂。
二十三歲時我嫁給王吉清[2],他是青年高中的老師。他人很好,訂婚後,對一些家境貧窮的學生,假日時他會帶他們來家裡的油廠打工,自己也跟著做,從早忙到晚,滿身大汗他都不支薪。
結婚後,爸爸認為當老師福利不好,拿了一筆錢,叫我們自己開塑膠粒壓出工廠。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市場需求量很大,政府又有獎勵投資條例,我們搭上經濟起飛的列車,生意非常順利,賺到錢,不可一世啊!又跟著玩大家樂,後來玩股票,少年得志,很年輕就賺了很多錢,怎麼會想到要學佛!
為行善 入慈濟門
我是沙鹿初中畢業的,我們有一群很要好的同班姊妹淘,畢業到現在五十多年了,還常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其中一位就是蔡素蓮[3]。1989年左右,她剛接觸慈濟,一開始就邀我,因為我是班長。她說:「花蓮有一個師父很偉大,要蓋醫院救人。」我說:「醫院蓋在花蓮,我們生病又不會去那裡看。」她罵我:「妳怎麼那麼傻,蓋醫院要看自己喔?那是要植健康因、得健康果啦!」我就聽進去了。
她接下來說:「妳來學佛啦!妳這麼好命!」我不懂什麼叫「學佛」,以為就像一般人在農曆七月就要去廟裡拜拜、消業障,我跟蔡素蓮說:「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要消業障?」
她不死心,又講:「不然,妳就行善吧!」小時候爸爸就告訴我們這個觀念,當蔡素蓮要我行善時,我當場說:「行善,沒問題啊!」我就開始行善,是善門入慈濟,不是學佛的。於是,我就成了蔡素蓮的會員。
她很聰明,一一打電話給我們那些同學,跟她們說:「現在雪珠已經當我的會員了,妳也要……」她們想,我都進來了,她們也進來。直到現在,整個家族也跟著進來,有的是受證委員、慈誠,有的當會員,大家都很投緣。
我們這群姊妹淘常常聚會,有一次聚會時,趁著蔡素蓮不在現場,她們偷偷問我:「菜脯(蔡素蓮的綽號)都跟我們拿錢,錢是沒關係,但如果被騙了,怎麼辦?我們都沒看到她所說的『行善』啊!」
她們的目標指向我:「我們是看在妳的面子,才把錢交給素蓮,如果她是詐騙集團,我們是找妳喔!」那時候根本沒有什麼關於慈濟的資訊,就只有看到那張小小的《慈濟道侶》。說真的,我把錢給她,我不會去看啦!那時是用行善的心在當會員,況且我還在忙著玩股票,不會想認識慈濟,但是她們一講,我也有了壓力。我剛開始每個月交五百元,再來是每個月一千元,有一次我就問蔡素蓮:「妳跟我拿這些錢是做什麼?」她跟我說:「妳們捐的錢都拿去當功德款,也有開收據啊!我們要看個案、要吃飯、辦活動都要自己出錢,即使是委員的婚喪喜慶,也不會動到妳們的捐款。」
我一聽,感覺這個團體不錯喔!開始對慈濟有好印象,但是同學給我的壓力還在,必須要去了解。1989年底,當時上人在花蓮精舍有開歲末年終的望年會,蔡素蓮邀我從臺中搭火車去花蓮。
其實,我是不想去的!坐火車還要去臺北換車,我住在沙鹿,清晨五點就要從家裡出門,才能搭上六點多從臺中車站開的火車。我那時候是老闆娘,我為什麼要這麼累、這麼疲勞?我不想去啦!何況,我又還在玩股票。我先生四點多把我叫醒:「妳趕快起床,妳去看看啦!不然,素蓮又要打電話來催!妳去看看也好啦!」我就這樣去了花蓮。
先生護法 老闆娘專心做慈濟
我想像中的「慈濟」,應該是大雄寶殿,很輝煌、很壯觀,但是到精舍一看,與我想像的相差十萬八千里。那時候的精舍很簡單,只搭了一些鐵皮屋,知客室[4]後面做蠟燭和薏豆粉的房子,也都只是鐵皮搭的;小靜思[5]後面是鐵皮屋,再後面就是寮房[6],這樣而已,就這麼簡單。又看到師父們都是自力更生,每位師父幾乎都瘦瘦小小的……
到了花蓮慈濟醫院、紀念堂(今為花蓮靜思堂), 哇!都蓋得這麼雄偉!我心裡不禁想到:「啊!這個師父怎麼這麼偉大!」在那當下,我就被感動了,真的被感動了。接著,就是跟著蔡素蓮一起做慈濟,在1991年受證。
我做慈濟,先生是我的幕後推手,慈濟學佛路上一定要有貴人,有貴人相挺真的很好。他是我的大護法,我跟他結婚,整個家都是他扛,我什麼事情都不用管。他做事業以外,孩子下課回來,都把孩子照顧得很好,讓我專心做慈濟。甚至,我後來承擔的工作越多,包括骨髓捐贈關懷小組[7]窗口、活動組副組長、第十一組[8]組長、慈濟護專[9]的懿德媽媽[10]等,整天為慈濟事忙個不停,他都沒有怨言,也沒有怪過我任何事情。他更是個很謙卑而且很客氣的人,雖然已經往生六年了,港區[11]的師兄師姊還是很懷念他。
訪視經驗 醫院內安傷患身心
我一進來慈濟,就一頭栽了!不管辦什麼活動,我都會仔細去想,要怎麼樣「人間菩薩大招生」[12]?怎麼樣把活動辦得圓滿?因為我覺得上人很辛苦,要替他分憂解勞。
1999年9月21日凌晨發生大地震,我住的是透天厝,房子又抖又搖的,我們家和室的玻璃隔門全部都掉下來,碎了,好可怕!
附近的人都跑到外面空地,凌晨三、四點時,林美蘭[13]打電話給我,要我先生開工廠裡的卡車,到味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臺中港路(今為臺灣大道)的倉儲載水去臺中分會(今為民權聯絡處),到處都已經停電,還好,味丹公司的大門是手動的。
我是第十一組組長,天亮後,組員回報在大肚鄉王田村(今為臺中市大肚區王田里)有屋子倒塌,但是人平安,我和其他師姊去看過後,上午九點多來到沙鹿童綜合醫院。清水有一個阿公被倒下來的土角厝壓死,送到醫院,我們要到醫院幫他助念,奇怪,怎麼會有東森跟TVBS的電視臺轉播車?
我去急診室問,才知道東勢、石岡和新社那邊的災情這麼嚴重,駐防在新社的國軍海鷗部隊,用直升機載了一、兩百個傷患過來。醫院裡面本來就有患者,突然間來了這麼多傷患,到處一團亂,混亂當中,哭的哭、喊的喊,我心想:「怎麼辦?」我從1989年就跟著資深師姊看個案,兩年後受證,到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已經有將近十年的訪視經驗了。
經驗告訴我,要快!我馬上召集沙鹿、清水、梧棲、大肚、龍井這五個鄉鎮的師兄、師姊趕快過來,很快就集結了四、五十個志工,連社區志工也來了。我女兒王愉禎那時候二十二歲,還沒受證,她也在其中。
一架直升機只能坐三個人,一定是受傷的人才能搭,家人只能隨後自行想辦法到醫院來。傷患陸陸續續進來,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為了方便家屬找尋,醫院用紅色的大海報,寫上傷患的名字,下面用括號註明是東勢或新社、石岡,旁邊寫著安置的地點,是在二樓、三樓或是留觀室、急診室、ICU(加護病房),全都寫在上面。
大海報就貼在醫院走廊外圍的透明玻璃上,傷患進來,名單就陸陸續續一直貼出來。因為家人不在身邊,患者普遍都很驚恐,我們就要安撫。要怎麼做?我靜下心來想——傷患分散在八個地方,我就把師兄師姊分成八組,仿照在社區訪視的模式,每組二至三人,其中一定要有一個會看個案的,一人填寫個案紀錄表,因為有的志工會問,但不一定會寫。
家裡有相機的人,我請他們都拿出來,能拍照的順便拍照;沒有相機也沒關係,有多少因緣做多少事,這是我們的經驗。去訪視傷患前,大家先建立默契:第一,主要是關心,不跟他們散心雜話,除了基本要問的,其它的不再多問;再來,問他們:「你的家人在哪裡?」「你家人的電話?」「你的親戚或是朋友的電話?」「你認識的人電話號碼?」「你有什麼需求?」看完就趕快回報,儘速彙整紀錄表,下一個動作就是要把需求給他。
我們就是做這一部分的工作——安撫患者。一般來說,傷患都是意識清醒的,因為比較重傷的都在ICU。訪視紀錄表上,我請師兄師姊一定要清楚註明傷患安置的地方和受傷情形。
當天在醫院,看到送回來的紀錄表,不是腎臟破裂、脾臟破裂,不然就是骨折、顱內出血……這當中有一個我永遠記得,因為ICU已經滿床,我女兒跟我說:「媽媽,妳趕快請醫生去看那個『劉詳和之子』,我感覺他很不舒服、很不舒服!」因為他是個喑啞人,不會說話,一直用手比,但是醫生忙不過來啦!傷患那麼多!後來我到石岡土牛訪視的時候,村長跟我講,他(劉詳和之子)在第三天,也就是我們離開醫院後就往生了。唉!他家是土角厝,房子倒下來壓到他,由直升機送到醫院來,但生命還是沒有搶救回來。
傷患多 點滴架不夠用
很多患者都要打點滴,醫院的點滴架不夠用。像是有小朋友要打點滴的,我們的師姊張瑞英抱著小朋友,陳月秋與陳彩蓉就在旁邊用手當點滴架,這樣的景象,在醫院四處可見。
其中有一個受傷的小朋友打著點滴,哭著要找媽媽。傷患多又散落在各處,志工不知哪個是他媽媽,許綉琴師姊和林秀女師姊開始尋人任務,真的找到孩子的媽媽。怎麼找?每間病房都有師姊在關懷,小朋友的媽媽也受傷,一直在問:「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呢?」許綉琴把小朋友帶去給她看,真的就是她的孩子。
醫院的公關主任一直跟我們說感恩:「你們怎麼這麼好,慈濟在這個當下,在災難時,真的發揮很大的作用。」在這麼慌亂的時候,家屬一定都會急著找家人,慈濟人要有很明顯的標示,讓人家一看就知道,我們就是在這裡服務大家。公關主任再問我:「需要醫院幫忙做什麼?」我跟他說:「快!我們需要一個地方設立服務站。」
那時還沒有慈濟沙鹿聯絡處,第十一組的聯絡點設在醫院附近,由廖芳美師姊家開的芳美托兒所。公關主任搬來一張長桌給我們用,我們又從托兒所拿來兩支慈濟會旗,插上會旗再擺上捐款箱,就是「慈濟服務站」,人家一看,就知道慈濟人在這裡了。
醫院設慈濟服務站 滿足傷患需求
傷患歷經大地震,驚魂未定,再加上身體受傷,普遍都很驚恐,也吃不下,所以,我們先給他們喝溫開水,再來就是買乾糧放在服務站,有患者或家屬需要,就給他們吃。很多患者的家屬第一天(9/21)晚上就來了,第二天早上,我們就幫他們準備早餐。
傷患從災區倒塌的土角厝中被救出來,全身都髒兮兮的,我們趕快買來毛巾,能自己動手的,讓他自己擦;無法自己擦的,我們幫他擦,讓身體乾淨清爽。
公關主任來服務站關心好幾次,我請他再給我們一個空間,因為傷患的衣服不是髒就是破掉,十個裡面有八個人衣服都不能穿了,我們要開始募集衣服,必須有空間堆放與整理。
「童綜合醫院這邊需要衣服!」地震那天下午志工一發布訊息,口耳相傳,大家把家裡的衣服都搬出來,一袋袋送進醫院,不到晚上,整個空間堆滿了衣服,腳都快要沒地方放。
很快的,第三天早上,就把所有傷患的家人都找到了,包括孩子在當兵的,也透過後備軍人委員會通知他趕快回來,有家人受傷了。
我們把沙鹿童綜合醫院裡的傷患名單彙整好之後,9月22日晚上七、八點時,由林弘毅師兄開車,載我跟陳麗紅師姊、蔡桂紅師姊把名冊拿到臺中分會給社工,根據名冊領取慰問金,隔天再拿到醫院發,大部分是重傷患者。
那時候,陳麗娟師姊在童綜合醫院旁開了一家「秀羽素食館」,9月22日、23日早上,我們都先在店門口集合、整隊,再進到童綜合醫院,不然醫院不大人又多,無法在裡面整合意見與共識。
除了承擔組長,我也是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窗口,又是慈濟護專(今為慈濟科技大學)的懿德媽媽,參與很多慈濟的會務,在不斷不斷的經驗累積之中,遇到緊急情況,定下心來,自然能知道怎樣處理危機。
一開始就要設立服務站,家屬要找人才知要到哪裡找;傷患有家屬陪伴,心自然能夠安住。何況,童綜合醫院當時還沒有設置醫院志工,他們是到大林慈濟醫院[14]參訪後才設置志工,而大林慈院是在九二一地震後才啟業的。
雙重確認物資需求 避免重工
在醫院關懷三天後,家屬都來了,我們就撤退了,第四天(9/24)到臺中分會去。那時候,分會已經成立救災指揮中心,我和蔡桂紅一走進一樓大廳,正好遇上資源協調組的林珮華要整合震災諮詢,包含物資發放。她一看到我就說:「雪珠,趕快來,趕快來,妳趕快來這邊幫忙!」
大廳擺了許多四方桌,每張桌子擺上電話,都有志工協助登錄災民或各地志工來電提出的需求。來求援物資的電話很多,到那天還有人打電話來要屍袋呢!很多、很多訊息,林珮華忙不過來,要我趕快幫她。
蔡桂紅幫忙接電話,我就負責整理資料。在我到之前,接電話的人將物資需求的項目交給林珮華,資源協調組就將東西發出去。我一想:「不對,這是天大的不對!應該要重新整合跟重複確認。」
接電話的人告訴我:「在埔里的中正路一百號,有一戶人家已經餓了好幾天,他們都沒有東西吃!」如果是之前,他們就趕快請人送東西過去。我不是這樣做,從南投打過來的電話,我就找當地的施秀盼師姊去了解;埔里地區,就請埔里的陳麗華師姊去看;竹山就找林怡伶師姊跟羅克農師兄……很多訊息都是從這幾個地方來。
當時的「物資需求單」,差不多B5紙張四分之一大小,裡頭要填寫需求人的名字、電話、需求的物資,連接聽電話的人是誰都必須填寫清楚。要求提供物資協助的電話很多,他們把需求單交給我,我就找當地的師兄、師姊幫忙確認再整理。例如,他們就有回報這樣的情形:「雪珠,沒有啦!那些人早就離開那裡了!」埔里的志工則說:「沒有啦!那不知是何時以前的事情。」其實,真正的需求不到20%,我們真的浪費了很多的人力跟物力!
如果是真的有需要,像竹山的羅克農,我跟他說在哪一所國小那裡有人沒帳篷,他去看了之後回報:「雪珠,我剛好在附近,恰巧車上有帳篷,就給他們兩頂。」他們是開卡車載物資沿路去看,看到有需要的就給他們,不是你來求援我才給,災區的師兄師姊是這麼做的。
只要有人提出需求,我全部都整合過,確定OK了,會做成紀錄,比如陳麗華告訴我:「沒有。」我就會寫,「陳麗華說,沒有。」讓人家知道。我會跟那麼多人很熟,是因為當時承擔很多會務,而跟林珮華熟,是因為我們都是慈濟護專的懿德媽媽。慈濟二十九周年慶(1995年)的時候,我們也一起去花蓮,那是第一次海外慈濟人回來,而我們是第一批去做文宣和紀錄的工作人員,在共事的時候都很有默契。
房子蓋好 終能安心睡得著
上人要對災民做短、中、長期的補助,要我們走入災區做全面訪視,一方面慰問災民,一方面詢問哪些人有意願住大愛屋[15](組合屋)。我們第十一組跟第四組(今為臺中市南屯區)負責埔里災民的訪視和關懷後續入住大愛屋的災民。訪視在五天左右完成,每一戶有入住大愛屋需求的個案,我都一定親自看過。
埔里有大愛一村和大愛二村,大愛一村是蓋在信義路旁的臺糖用地,共有三百多戶。大愛屋要給誰入住,名單最後都要送到埔里鎮公所核准。有一天,上人在臺中分會夾層[16]跟我說,埔里鎮長(張鴻銘)對我們報過去入住的災民有意見。其中有一戶的太太,先生是公所退休,她在菜市場賣孩童的衣服,有一個孩子剛當兵回來。鎮長的意思是,男主人一個月領兩萬多元退休金,太太也有收入,為什麼也給房子?
還好,上人說的這位太太我有印象,我跟上人說:「上人,我們去訪視的時候,這位太太說,先生失業,她在賣衣服,但是市場倒了,無法再賣衣服;兒子剛退伍,還有一個兒子在念國中,這不是符合我們的條件嗎?」上人看了我們說:「去跟鎮長說,我們的訪視紀錄是這樣的。」
還有一件,上人說:「這個,鎮長也有意見,這是符合什麼條件?」這是我自己看的個案,我有做紀錄,我說:「上人,他是殘障人士,媽媽沒有收入,房子是用租的,房子倒了,母子兩人相依為命,當然要給他們房子住。」
「妳只寫是殘障人士,他是肢障、語障還是智障?」上人真是有智慧,我們只是看他有殘障手冊就寫「殘障」。我跟上人說:「我們去訪視的那一天,他剛好不在家,只有老媽媽在,看到門前有一輛代步車,我想,他應該是肢障。」上人他有看個案,因為有經驗才會這樣問,上人的睿智與柔性堅持,真的是讓我很敬佩。
九二一地震後,志工的關懷行動是一直往前進的。訪視埔里之後,我們又去訪視臺中縣石岡鄉(今為臺中市石岡區);位在埔里信義路的大愛一村蓋好之後,也還要後續關懷災民入住後的情形,而我們也繼續關懷位在埔里鎮西安路(北梅里)的大愛二村。
埔里地區無家可歸的災民,有的去住親戚家,有的入住大愛一村,而住在帳篷區的原住民還沒有房子住,就安排住進大愛二村。這一○六戶的二村,是紅十字會的王清峰律師來請上人幫忙建蓋。林碧玉副總跟埔里鎮公所的承辦人一起去看地,就決定蓋在那裡——土地由政府提供,周邊道路與排水等設施是政府做的,我們蓋組合屋,還有提供裡面的家居用品。
住進大愛二村的原住民以信奉基督教為多,上人很尊重原住民文化,請志工在房子外牆幫他們裝飾很漂亮的原住民圖騰,為了增加大愛村的功能,村子裡也有蓋幼兒園和廣場。上人希望在聖誕節前讓他們搬進去住,12月24日晚上為他們辦了一場祈福會,就交屋給他們,其實周邊的水溝等許多設施都還沒建設好。
隔天下午,我們就從港區去大愛二村關懷。到了那裡,看到家家戶戶竟都還在熟睡中,後來問他們:「你們都不用吃飯喔!昨天搬進來,到下午還在睡?」他們才告訴我們,之前睡在埔里和平東路的帳篷區,從梨山、霧社載高麗菜下山的大貨車都在凌晨出門,沒有一天睡得安穩,他們說:「我們每天精神緊繃,只要有卡車經過,就好像地震又來了。現在,房子蓋好了,我們在房間裡好不容易睡得著,當然要睡。」
關懷互動 持續三年未間斷
除非有重要活動,每家每戶我們會固定一個月去關懷一次,每次也都有一、二十個志工過去。因為一百多戶很分散,就要將志工分組,像訪視一樣,每組固定關懷某些家庭。固定時間去有好處,他們會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要來;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重要節日,我們會再另外去跟他們互動。
埔里有一個負責關懷大愛二村的師姊,在我們要去之前,她會去提醒他們,不可以抽菸、喝酒。去的時候雖然都有聞到酒味,但因為沒有在我們面前喝,也就不以為意;有哪一戶人家需要進一步幫忙的,她也會告訴我們,我們在實際了解之後再幫忙提報。
上人希望山林能得到養息,不過他們還是想回去山上工作,我們勸他們:「山上會有土石流啊!」他們就回答我們:「沒辦法,不然我們要去哪裡找工作,我們也要錢吃飯哪!」他們很單純、重感情,對慈濟人很感恩、很親切。我舉個例子,他們會織布,做成手工藝品、小皮包或是背袋,我們會跟他們買,他們卻說:「送給你。」我們說:「不行,一定要跟你們買,這是你們的生活來源。」他們就堅持地回答:「不要,你們幫助我們這麼多,我們要送給你。」我們也不退讓:「不行,一定要跟你們買。」後來還是跟他們買了。我們到大愛二村關懷,一直到三年合約到期,才沒有再去跟他們互動了。
希望工程 義賣總動員
災後許多事情都是同步在做,先蓋大愛屋「安身」;大愛屋蓋完之後,要繼續去關懷,也就是「安心」;上人也同步在援建「希望工程」[17]學校,說到希望工程,就要說到義賣,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5月20日這一場!
2001年5月20日,我們第十一組跟第十五組(大甲組),在清水的港區藝術中心辦了一場以「新世紀 新希望」為主題,針對籌建九二一希望工程款的義賣活動。義賣的本錢不管多少,都要自己處理,自己想辦法。而且,義賣活動不是只有在當天,在那之前就已陸陸續續展開。
梧棲區的陳雪師姊令人感動!家裡的灶是燒柴的,好大的一個鍋子,熬了一盒一盒的芝麻糖。正中午,她揹著孫子,推著堆滿芝麻糖的嬰兒車挨家挨戶去問:「慈濟要蓋災區的學校,我們要義賣,你要不要發心做善事?」不管認不認識,一直推銷。陳雪那時候是幕後委員[18],現在(2019年)已經受證了。
還有一位培訓委員周翠薇師姊,她有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島素,也在想要賣什麼?她有同學在埔里種香菇,她去跟他買香菇,一包半斤成本二百五十元,她賣五百元,生意很好,三天兩頭就去載。一包香菇這麼大包,她開轎車去,同學看她這樣很辛苦,很捨不得,問她:「妳要當委員就要這樣嗎?妳跟我講,到底需要多少錢才可以當委員?我乾脆捐給妳。」
龍井的柯秀英師姊和周翠薇一起去,柯秀英跟老闆說:「不是啦!我們辦義賣是要蓋希望工程學校,要蓋埔里國中、埔里國小,要蓋災區的學校。」老闆聽了嚇一跳說:「啊!妳這麼辛苦是為了要替我們蓋學校!」馬上開了一張一百萬元的即期支票給她。那天晚上九點多了,她們很高興地從埔里打電話給我:「好消息!好消息!我們很開心,我跟妳講,我們手中有一張一百萬元的即期支票啦!」
預收訂單 粽子包七天
沙鹿有一位彭美娥是社區志工,她是客家人,包的粽子很好吃。為希望工程的援建工程義賣時,她來問我:「證嚴法師很慈悲,而且很偉大,我沒有錢,但是可以包粽子來賣。我可以包粽子給你們義賣嗎?」我馬上回答她:「可以啊!」
這次義賣,我們區的志工在她家車庫連續包了七天粽子,我都說那是「打佛七」[19]。一天包一萬多顆,到5月20日義賣那天為止,總共賣了一百多萬元,扣除成本還賺八十幾萬元。
粽子都要事先訂,有訂單再做,因為數量很大,還跟人家借了冷凍庫來冰。我們去潭子加工出口區、臺中加工出口區和學校去問,每個地方都有負責的據點,清水就在蔡啟章師兄開的七彩湖體育用品社,林秀女師姊受雇顧店。住在沙鹿的張子隆師兄和張程淑師姊夫妻,經常到商店或工廠推銷,往往一次出門再回來,都有上萬顆的訂單。那時,真的是整個港區連社區會眾都動起來了!
光是賣粽子,我們就有工作職掌表呢!誰是交通組?誰是機動組、財務組?已給、未給;已收款、未收款都要記清楚;有的是要給人吃午餐的,有的是要給晚上的,都要在指定的時間送到。
九二一募愛 大家一起來
2001年5月20日是星期日,那場義賣辦得很大。規劃舉辦的場地時,我先拜訪清水鎮長(楊紫宗,前臺中市清水鎮鎮長),告訴他慈濟要在港區藝術中心辦義賣;藝術中心洪明正主任也很幫忙,告訴我們怎麼送申請文件。當天,整條忠貞路都封路,不讓車子通行,就是為了辦義賣。警察也來幫忙指揮,路的兩邊是攤位,中間搭帳棚,是飲食區;我們還在藝術中心裡面辦活動,邀請社區團體和學校單位來唱歌、表演、揮毫。表演的人會來,學生家長也會來,人潮自然會多。
我的方式是讓幕後委員跟培訓委員當店長,讓他們當店長,資深委員自然會來幫忙,我就不用擔心了。我每次辦義賣,一定做紀念服(T Shirt),一方面作紀念,一方面也可以賣錢。回溯做紀念服的因緣,是2000年5月27日、28日兩天,我們在梧棲港區體育館辦義賣,同樣要為希望工程募款,也有做紀念服。
有一位骨髓捐贈者是我的會員,也是沙鹿加工區一間工廠的老闆。他不但幫我找做衣服的廠商,也幫忙出一些資金,所以每場義賣,都有紀念服。一件衣服成本九十元,我們賣三百五十元,賣得非常好!
港區藝術中心是國際級的展演機構,有很嚴格的管理規定,進入參觀一定要穿鞋子,不能穿拖鞋;第二,在裡面不能吃東西、喝飲料。為什麼要選在那邊?要讓人家看見慈濟!
慈濟要走出去!要讓大眾知道慈濟為希望工程做了哪些事?除了義賣,我也募款,先列好名單,再一一打電話,向對方勸募。總之,募款加上事前和當天的義賣,總共加起來應該有上千萬元;後來,在大甲的順天國中也有一場「勤耕福田 植心蓮」的義賣,是由大甲組主導。
將愛與關懷 帶進校園
1999年10月,慈濟決定要援建臺中縣石岡國小(今為臺中市石岡區),我們跟李水娘校長互動很密切,一直到她2001年8月退休。石岡國小是借用石岡國中的籃球場上課,球場上蓋了簡易教室,學生每天在石岡國小集合,再搭遊覽車到石岡國中上課,下午再載回來。
石岡國中位在山腰,山路小又崎嶇,遊覽車無法上山,老師帶著小朋友從山下一起走,必須走三十分鐘到達上課地點。石岡國小羅明輝主任很有智慧,在樹上掛了一些「好話」[20],讓小朋友一邊走一邊念。
石岡國小從拆校舍到重建完成,我們差不多一個月去一次石岡國中,去簡易教室跟小朋友互動,教他們做環保DIY或靜思語卡片;臺北的教聯會老師每個月來辦「震動大愛,重建笑園」[21]親師生成長班,我們也一起陪伴。這期間,很感恩都是楊密師姊用心帶動團隊一起到石岡,並且與臺北教聯會對口討論細節。
2001年9月學校落成紀念典禮時,李校長已經退休,接任的是翁春派校長。翁校長很謙卑,我們邀請他跟上人座談或是參加歲末祝福,他每回必到。有一次我直截了當問他:「校長,很感恩,你怎麼這麼配合?」他說:「師姊,我是東勢王朝的受災戶,九二一那天,我很驚慌地跑到空地,還在發抖時,旁邊有一個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跟我說:『不用怕,過去了!』還端了一碗熱熱的粥給我。」
當他講到這裡時,喉嚨都哽咽了,他說:「我永遠記得慈濟人的這一份恩情。」他後來去山上砍了一根跟人一樣高的竹子,做成大竹筒,每天投錢進去。那個竹筒很重,翁校長還親自抱到臺中分會去呈給上人作為善款使用。
一萬多個日子 充滿歡笑與淚水
上人近年來一直在講「莫忘那一年」,我知道他是要大家回憶,九二一這個災難,慈濟人在臺灣社會扮演什麼角色?不是我們幫他們蓋了多少房子,那是有形有相的;上人要的是人性的光輝,因為有慈濟人安定災民、安定人心、淨化人心。
九二一地震那天,童綜合醫院到最後有兩、三百位患者來,如果沒有慈濟人去,會變成怎樣?這個災情這麼大,如果沒有慈濟人會變成怎樣?上人要的是感性的這一部分。我走入真善美的慈濟世界,已有一萬多個日子,在這裡有歡笑、有淚水,也有刻骨銘心的往事,更有一路走來不離不棄的善知識。
當年臺灣遭逢世紀災難,慈濟人立即湧現安撫人心,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感恩自己有幸參與其中,且得以把握每個因緣,參與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在此末法時代,何其有幸得遇上人,得聞佛法。上人期許弟子們「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群人」與「莫忘那一念」,作為靜思弟子的我們,除了承師志,更要時時戒慎虔誠。期許已然步入「長照之年」的自己,把握分秒,恆持初心,方得遠行!
[1] 林江河先生於1940年創立「洽和油廠」,是沙鹿鎮傳承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油車間。因所製之油品香醇濃郁,加上秉持信用第一的製油理念,不只許多本地或外地的花生商或農民喜歡拿他們的花生給林先生代工榨油,至今鎮上老一輩的居民,仍對第一代負責人林江河曾博得「正麻油河」的美稱印象深刻。該油廠在1990年,向經濟部中央標準局註冊油廠商標,即代表著「正麻油河」這塊金字招牌。資料來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沙鹿鎮傳統榨油業之發展〉,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492/2/161.pdf(2019年9月4日檢索)。
[2] 王吉清,1989年由太太林雪珠接引接觸慈濟,隔年在新民商工聽到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便開始投入資源回收,也帶動鄰居一起做;1996年起承擔精進組,每次參與助念、告別式後,一定親自將法親們護送到家門口。2013年3月因腹部劇烈疼痛,前往臺中慈濟醫院檢查,確診胰臟腫瘤擴散到肝臟,同年9月11日下午四點多辭世,享年六十六歲。資料參考:2013年9月16日,慈濟全球社區網〈人生最不後悔的事 就是加入慈濟〉,林素貞,http://www.tzuchi.org.tw/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9787:336F76A2A8B4431D48257BEC0051D5C4&catid=54:taichong&Itemid=284(2020年3月11日檢索)。
[3] 蔡素蓮,臺中市大里區慈濟志工,與林雪珠是沙鹿初中的同班同學。
[4] 知客室,設在靜思精舍的知客室,是接待來客之處。是要知悉客人的來意、解決來客們的問題。資料來源:靜思人文-知客室,http://www.jingsi.org/index.php/jing-si-abode/the-journey-home/876(2020年3月11日檢索)。
[5] 小靜思,1969年農曆3月24日,靜思精舍正式落成。三十幾坪的空間,是上人和常住師父六、七個人溫暖的家──住在裡面修行,禮佛在裡面,辦公也在裡面。資料來源:2019年4月28日,慈濟全球資訊網〈為佛為眾 行半世紀〉,http://www.tzuchi.org.tw/證嚴上人/法音宣流/志工早會開示/item/22473-為佛為眾-行半世紀(2020年3月11日檢索)。
[6] 寮房,寺院裡僧人的住房;簡陋的住房。資料來源:文學網《漢語辭典》,http://cd.hwxnet.com/view/enafpnhpijmacmii.html(2020年3月11日檢索)。
[7] 骨髓捐贈關懷小組,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的任務,是尋求遍布全臺各地的志願捐髓者,再勸動、陪伴他們進行捐贈。資料來源:2014年2月25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慈濟骨髓關懷小組介紹〉,http://btcscc.tzuchi.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166:2014-02-25-02-47-39&catid=186:2013-09-24-06-42-02&lang=tw(2020年3月11日檢索)。
[8] 第十一組,1997年開始,證嚴上人推展「社區化」志工編組方式,重新整編慈濟委員和慈誠,讓鄰里得到及時關懷,帶動鄉親加入志工行列。第十一組係指臺中縣市未合併前,隸屬臺中縣的沙鹿鎮、清水鎮、梧棲鎮、龍井鄉及大肚鄉。資料參考:2008年4月21日,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社區志工簡介〉,http://www.tzuchi.org.tw/成為志工/志工種類(2020年3月11日檢索)。
[9] 慈濟護專,1989年成立,1999年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並於2015年8月1日正式改名為「慈濟科技大學」。資料參考:2015年11月5日,慈濟科技大學〈1989護專成立 校史脈絡話當年〉,楊景卉、鄧志銘,https://www.tcust.edu.tw/files/16-1000-29462.php(2020年3月11日檢索)。
[10] 懿德媽媽,「慈誠懿德會」是慈濟教育志業的特色,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簡稱慈懿爸媽)肩負的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規範,扮演的是輔佐的角色,協助輔導學子們生活禮儀、道德倫理,在他們心理、情緒困擾的時候,適時的關懷、傾聽、協助。資料來源:2018年9月11日,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爸媽的真心是陪伴價值〉,彭鳳英,http://www.tzuchi.org.tw/全球志業/臺灣/item/21732-慈濟爸媽的真心-是陪伴價值(2020年3月12日檢索)。
[11] 港區,原第十一組,指的是現今臺中市沙鹿區、清水區、龍井區、梧棲區、大肚區。
[12] 人間菩薩大招生,證嚴上人希望每位志工都能邀約更多人投入菩薩行列,讓家家戶戶了解慈濟。
[13] 林美蘭,慈濟志工,九二一當時承擔活動組組長,林雪珠是副組長。
[14] 大林慈濟醫院於2000年8月13日啟業。
[15] 大愛屋,為了讓無家可歸的受災民眾,不致在寒冬將至之際仍僅以帳篷棲身,慈濟基金會於9月23日開始採購組合屋建材、9月28日動工,至同年12月28日悉數完成。慈濟大愛屋以「人性化」為考量,兼顧環保理念,並用建構「自己的家」的心情來為災民建造;每戶十二坪,三房二廳含衛浴,並致贈每戶流理臺、廚房吊櫃、排油煙機及靜思茶葉,另外還提供先前各界的捐贈品,包括收音機、緊急照明燈、棉被、毛毯、礦泉水、泡麵、毛巾、米糧等,讓受災者一搬進物資齊備的大愛屋,就有家的歸屬感。大愛屋援建種類含括住家、簡易派出所、消防隊臨時辦公室、簡易圖書館、簡易守望相助亭及佛寺等,於臺中、南投、雲林擇定三十一處興建。動員人力超過五萬人次,完成1,776戶21,705坪。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回顧‧921大地震〉,http://www.tzuchi.org.tw/featured/2017-09-14-01-28-52/%E5%9B%9E%E9%A1%A7%E3%83%BB921%E5%A4%A7%E5%9C%B0%E9%9C%87(2019年9月27日檢索)。
[16] 夾層,臺中分會(現今民權聯絡處),一樓通往二樓佛堂樓梯的後面,設有上人的寮房,寮房外有上人行腳至臺中時,會客或師徒溫馨座談的地方,慈濟志工慣稱它為「夾層」,此處亦是九二一地震後,上人決定救災、援建等重要決策之處。
[17] 希望工程,九二一地震帶來巨大災難,臺灣許多百年歷史的學校應聲倒塌,即使較新學校也滿目瘡痍。證嚴上人憂心地開示:「教育不能斷層,不能讓孩子在惡劣環境中讀書。」慈濟基金會毅然承擔起認養重建災區學校工作的「希望工程」,匯集全球無限愛心,投入百億經費,動員志工十萬餘人次投入校園的重建工作。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921希望工程〉,http://tw.tzuchi.org/921/hope/index.htm(2020年3月11日檢索)。
[18] 幕後委員,已開始投入慈濟各項工作,但尚未參加培訓的志工。
[19] 打佛七,打佛七是舉行七天或以七為周期專門念佛的修行活動。活動的目的是集中一定的時間,讓修行者放下外緣,集中精力不受打擾地認真念佛,力爭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資料來源:2018年6月7日,新浪網【新浪佛學】〈什麼是打佛七及其好處〉,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18-06-07/doc-ihcqccip7949888.shtml(2020年3月11日檢索)。
[20] 好話,即「靜思語」。靜思語是智慧法語,是證嚴法師對會眾、弟子的對話節語錄,法師講到、做到、身體力行的話語;文字簡短,淺顯易懂的一本書籍;也被翻譯成十多種外文在世界各角落宣揚。資料來源:2014年10月,靜思人文〈啟發善念靜思語〉蕭麗娟,http://www.jingsi.org/index.php/aphorisms/hotel/61-hotel-123005(2020年3月11日檢索)。
[21] 九二一地震時,中部地區學校受災嚴重,臺北地區教聯會老師每個月在南投、竹山、埔里、霧峰、草屯和國姓等多所學校成立師親生成長班,與當地學校老師、慈濟志工心手相連,用大愛和風安頓徬徨心靈,用長情的雨露遍灑喜悅生機,期待透過手語、團康、戲劇、生命教育、靜思語教學等活動,讓這些校園再次「笑」起來!資料來源:慈濟全球資訊網〈慈濟921援助紀實〉,http://tw.tzuchi.org/921/html/21.htm(2020年3月11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