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物

忙碌的救災專線──溫春蘆口述訪談紀錄

我在1949年(民國38年)出生於雲林縣崙背鄉,四個月大時父親病逝,三歲隨著母親改嫁到雲林縣北港鎮一處小村莊。我是家裡唯一姓溫的孩子,從小就有寄人籬下的孤單感。

我媽媽再結婚以後,生了兩個弟弟、兩個妹妹,我比大妹大七歲,從她出生,媽媽去做工,我要帶妹妹,她是我背長大的。其實從我懂事以來,我就有一點叛逆,覺得媽媽不應該帶我來這邊,我心裡想,我是寄養在這裡的孩子,我並不是他們家的孩子。

獨當一面 姊代母職照料弟妹

媽媽去田裡工作,我要帶弟妹之外,中午都是我在煮飯,到最小的妹妹出生,那時我十五歲,就出去學做裁縫。我的個性獨立,是小時候磨練出來的,到現在媽媽對我有一點不好意思,我跟著他們吃了很多苦。但是我很感恩,如果沒有當時的磨練,我應該不會那麼獨立。其實我在家像個小霸王,但不會無理取鬧,只是不要讓我抓到把柄,我會借題發揮,情緒上我會將對大人的不滿,故意整弟弟、妹妹,繼父跟媽媽都拿我沒輒。我從小心態是不平衡的,因為他們都姓吳,只有我姓溫,我對人情世故特別敏感。

我十九歲嫁給大十八歲的外省軍人潘年和,為了要報答媽媽,不管她是要嫁女兒,還是要賣女兒,我都答應,而且多一筆聘金,改善家裡的經濟,我就不欠他們了。過去家中的事情都是我在處理,包括弟妹的婚事也是我在張羅。所以,我繼父跟堂叔堂伯們,如果有任何的問題磨擦,雖然我已結婚了,大大小小的事,一定會叫我回去排解。

我許孩子 一個圓滿的家庭

當年很不甘願,我那麼年輕嫁給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對象,所以我很會鬧脾氣,要讓先生受不了,但是偏偏碰到一個我怎麼「盧」(臺語,意為糾纏不休、無理取鬧),他都無動於衷的人,他做該做的事,對我的無理取鬧,都沒有感覺,他的個性很好,包容力很大,儘管我怎麼「番」(臺語,指不可理喻、有理說不清之意)也「番」不起來。

有了孩子以後,我告訴自己必須接受先生。我從小缺少父親在旁邊,對家庭的不圓滿,我有一點遺憾,對媽媽也有一點不諒解,等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我不再讓我的孩子受委屈,我一定要讓孩子在很圓滿的家庭中長大,這理念支持我去接受。第一胎是女兒,名字就叫幸兒,我希望她以後都很幸福。

我們婚後隨著先生的職務遷調,大女兒六歲,先生調到臺中烏日成功嶺工作,我們一家就在附近租屋。先生快退休,就在春社里眷村頂了一間軍眷房。到孩子長大,先生才買到臺中西屯區大肚山上的房子。我除了做家庭加工,還跟老闆配合,他打海灘鞋的樣本,我幫忙成型,配合得很好,做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做到進慈濟才辭掉工作。當時,先生也退休,又再去工廠上班,是很肯拚又負責的好先生。

夜黑風大 車上避難

臺中市還沒有縣市合併前,西屯區大肚山山上是最邊緣的地方,交通非常便利,不管一高、三高,跟快速道路,五分鐘就到了。我們住那裡很方便,山上深夜風很大,卻是很靜。

1999年9月19日我二女兒訂婚,隔天,我們區開組隊會議,我帶很多喜餅分享給組員,剩下的就放在車廂裡。那一天晚上,開完會出來一看,怎麼滿天紅紅地,風滿大,天氣就一點詭異,覺得有點怪,不過,回來還是照常睡。21日凌晨,我被一陣天搖地動給震醒。守衛趕緊廣播叫所有的住戶下樓來,才一會兒就停電,我趕快拿手電筒,看看樓梯有沒有損壞,樓梯的牆壁有沒有裂痕?因為怕樓梯斷掉,手電筒先照亮前面的人,再一個跟著一個下樓來。大家很驚慌地逃到中庭,有的人穿內衣,有的人身包棉被或被單,非常狼狽。我們是穿著睡衣到樓下,因為緊急,不會有時間換衣服。

我們的房子共十六層,我們家住九樓,地震家裡除了幾個大花瓶,沒有什麼東西掉下來。這裡共有兩百多戶,守衛害怕地說:「你們就不要再上去了,等地震穩定了,你們再上去。」大家都到東大路避難,那裡比較空曠,但是風又很大。我女兒剛好前天才訂婚,她跟未婚夫還住在家裡,他們的車子停到地下室車庫,我的車子停到外面,還好有那一部車,我趕快開來路邊,大家都躲到車子裡面,要不然好冷!可是我們家這麼多人,我兒子趕快開他的車,我們兩部車停在東大路的路旁,我們就躲在車子裡面去。

我還沒有跑下樓就接到陳秀鷹[1]的電話,她說:「妳如果可以的話趕快來,因為這邊已經有很多人都已經來了。」我說:「好!現在我要怎麼去?」想一下又說:「那麼晚要怎麼去?」電話就斷訊了。

天微微亮,回到大樓,有發電機發電,我就安心地趕快上樓去與陳秀鷹聯絡,秀鷹問我:「妳那裡有沒有怎樣?地震搖得很厲害。」我回答她:「我這裡還好,三更半夜不知道情況,但是聽收音機,西屯區沒有傳出災難。」她告訴我:「我在臺中分會,妳要趕快過來,蕭惠特[2]已經來了,這一次災難很嚴重。」我把衣服拿一拿,自己開車出去,我注意到周遭的房子都很完整,可是聽收音機,聽到東勢、埔里的房子倒得很多,非常嚴重,我想還是到分會再說。

電話不斷線 分會接聽忙不完

我趕到臺中分會,已經有很多人,看到大家很忙、很亂,我平常負責志工的工作安排,可是當時我們沒有分得很清楚,事情太多,我們什麼都做,我看到需要搬的我就跟著搬。一開始物資沒有固定的人管理,像兩百件棉被進來,就堆放在那裡,需要的人自己拿,算是亂中有序,動中有律,沒時間去說要如何規劃。

原本停電、通訊不良,有電之後,電話也通了,打進來的電話中,不斷有災情和需求報來,有缺帳篷、尿布、乾冰、棉被……什麼都缺。我就接了很多通電話,內容很複雜。有人說他家住哪裡、他需要什麼東西;也有人說有物資要怎麼捐?有人說要做志工,要怎麼參與?真的是包羅萬象,接聽電話人力真的有限。

原本分會電話有四、五條線路,但電話只有三支不夠用,蕭惠特找來很多支電話接上線;電話放在大廳的櫃臺上、後方的架子上都有,也有坐在地上接的,甚至有的志工直接趴跪在地上,一邊聽一邊寫。每個人都上緊發條跟對方應答,接到電話先登記訊息再轉達出去,一邊找人送物資到災區,看誰可以支援,就由誰過去看,非常地忙碌。

路阻橋斷 調度人車常不足

但是運送物資的人力不夠,去一趟災區,路途都要好幾個小時,像志工開車到東勢,結果橋斷了,無法過去,打電話回來求救,我們就聯絡熟悉當地的志工協助,問問還有哪一條路可通行,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所以人力或是車子常常不足。

第二天,陸續來捐錢的人就很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跟會眾多聊幾句話,因為太忙了。櫃臺的志工會開收據給會眾,會眾也是匆匆忙忙地離開。若是送物資來分會,也會開物資證明的收據。好比有人捐帳篷一百頂,我會寫捐帳篷一百頂,證明有人拿這些東西來給慈濟。愛心人士一直送物資來臺中分會,有帳篷、水、奶粉、罐頭、衛生紙等,什麼都有,他們看哪裡有空位,就往哪裡擺,分會幾乎連走路的地方都堆滿了,堆到民權路的人行道上都是,像帳篷等大型的東西都放人行道上。我們接到電話,需要什麼物資就去找,剛開始都沒有歸類,也沒有排好順序,只是東西送出去都有登記。9月21日天亮後,我們也不曉得外面情形到底是怎樣,我就跟陳秀鷹開車出去繞一圈,繞到大里已經快中午,我們看到大里金巴黎[3]整棟大樓倒塌,大樓很四方、又寬,那麼大棟的新大樓也會倒,下層埋在底下,上層倒在別的房子上,倒得斜斜地在巷弄內,真是太震撼!

走訪外部災情 火速啟動煮熱食

大里金巴黎壓到很多人,死傷也是最多,凌晨一點多,阿兵哥就在那裡一直救。當時,民眾都在街上,我看到救難人員進進出出,猜想他們一定是從一點多開始就一直沒有休息,我想到車上有女兒訂婚的喜餅,趕快拿出來,給熱心的左鄰右舍切一切,讓大家止飢。我們又去商店,想要買一些水給他們喝,來到便利商店,結果水都被搶光,連餅乾乾糧、罐頭等,全部的食物都被買光光。

大里金巴黎壓到旁邊五戶透天厝,整個氣氛像死城一樣死氣沉沉;救人的人,被救的人,這樣有氣無力,受傷的家屬很著急,真的非常慘重。看到災區情況,我們回到分會後,緊急動員香積組,開始煮熱食供應災區不足的部分。慈濟人有默契,災難發生在住家附近,就會從家裡搬些食材湊一湊,趕緊煮個鹹粥,給救災人員吃。

我的印象中,認為舊的房子才會倒,往生大德被抬出來的時候,連一塊布都沒有蓋。有的人只穿內衣褲、穿睡衣,讓人感到心痛,我看到有家人、鄰居,把被單拿出來,幫大體遮蔽一下。看到那棟倒塌的新大樓,我回到家真的會怕,我差一點都不敢上去家裡,還好我們的房子很堅固。

當時上人已經有指示,先給每戶應急金,讓受災民眾可以趕快買到生活必需品。我跟陳秀鷹拿好幾百萬元到大里、南投等地,依需求給當地負責的窗口去發放。

上人抵臺中 安定人心理頭緒

震後第三天,上人來到臺中分會,看到大家那麼忙,忙到亂成一團,精疲力盡的樣子。他要大家先靜下來,趕快把白板拿出來,寫每個災區的狀況,把所有接到的訊息通通歸類寫出來。

上人告訴我們,趕快將捐贈物資歸類,裡頭嬰兒用的、食品會壞的,都要看它的時間,有時間性的優先送出去給人家,不要囤積讓它壞掉。所以我們趕快請志工整理,而且分類得很好,這樣方便找物品。

有一次,從災區傳來,需要嬰兒吃的特殊奶粉,我們趕快去找,結果沒有,委員趕快一個告訴一個,把訊息發出去,或是有人載東西來就先問:「裡頭有沒有奶粉,我們現在需要!」所以,特殊奶粉很快就有人送來。

運送物資的部分,上人覺得志工貿然進入災區太危險,所以要我們先聯絡當地就近的志工,先去了解狀況,去的人每天都一定要回報訊息回來;回報人現在在哪裡?看到的情形?需要人力嗎?還是需要東西?大部分災區的狀況,當地複查回報後才比較確定援助方向,分會再安排人過去,大家互相接力完成任務。

經過上人一一指導後,慢慢有專人負責,像是林玉雲負責志工的調度,分配有人在這裡分類東西,哪裡需要助念,她就找幾位去助念。有很多人要來當志工,我們都收,只要來幫忙的,我們每天發背心,帶去殯儀館助念或是在分會整理物資。

我記得有一天下午,因為災民急需物資,所有物資都上車準備好,要趕快送出去。上人看到就講不行:「你們現在不要出門了,晚上出門很危險,因為越走越遠,路況如果不熟,天黑又看不到路。我很不放心!」上人的考慮比較周全,他講不行,絕對不讓大家出去,上人站在大門阻止:「晚上通通休息了,不動作,明天一大早,可以四點去都沒有關係,因為一大早,吃了早飯出門,路會越走越亮,路會越看越清楚,這樣子才會安全。現在下午三、四點鐘出門,會越走越暗,到越遠的地方,路況越不熟,這樣太危險。」上人捍衛弟子生命,就像母親愛護孩子一樣,大家都乖乖地留在會所工作,不敢衝出去。

上人作了有系統規劃,明確指引,所以不管物資還是人力分配,全都上了軌道。

南北志工聚 隨遇而安有秩序

我大概一個星期沒回家,反正家裡的事孩子會自己搞定,其他的志工有回去的也是天亮馬上就過來。我負責志工調度,林美蘭平常負責活動規畫,我們兩個人在分會,天天在一起。那時餘震不斷,真的回去也不見得敢睡,我就乾脆都在分會,每晚有睡又好像沒睡,想睡就瞇一下,不想睡就起來工作。

從南到北的慈濟人都會來分會住,大家抱著小棉被,有地方就躺一下、睡一下。臺中分會本來就沒有寮房,都是在三樓、四樓共修的走道,大家睡得滿滿的,如果團體來的人比較多,臺南的就住這裡,臺北的就住那裡,有多少人就畫多少個位子睡。

大家都要來賑災,身邊沒有帶貴重的物品,旁邊有櫃子就放,沒有櫃子可放的物品,就擺地上擺整齊。三樓、四樓就這樣睡,多睡幾個、少睡幾個都可以,變成是開放的地方。外面也是進進出出,每天有人來煮飯,有人來打包物資。

過了十幾天,我們已經上軌道,很多愛心人士依舊每天來分會,進進出出好幾百人,有的人已經到災區蓋學校,有的在蓋組合屋。但是有的志工不適合到工地,要留在臺中分會。這些人沒工作,我就想讓他們有工作。

人人有事做 巧思針線縫大愛

此時,大家心裡都有數,要蓋大愛屋、要蓋學校,需要很多經費,所以大家能賣的,盡量都拿出來義賣,也趕快去募款跟宣導。我跟林美蘭找大家商量,要找什麼工作給志工做,您一句、我一句的,我想到開一個手工藝班,手工藝要有一雙巧手,需要技巧與專業,是一種藝術,所以請拼布老師來教學。我趕快買剪刀、尺等基本的工具,看誰家裡有不要的衣服,通通拿來,要教會這些人先做一些小袋子,筷子袋大家都可以用得到。

大家開始用針線縫布包,要做漂亮點才可以義賣,我找三個老師負責教學,第一個想到的是王淑姿,她是在做中國風的衣服,她一個人要教那麼多人沒辦法,我們再去找一位藍梅瑜,豐原也請一位拼布老師。我很感恩老師來幫忙教,但是絕對不能賣私人的東西,材料一定是回收的布,完成一定是歸公,因為如果拿來賣,做好是你的,這樣就不是志工,會變成是一個訓練所。所以一定要用我們的東西,做了適合可以義賣的,到後來也帶動社區的志工,開始做各種布包、拼布、卡片等手工藝品來義賣。大家都很拚命做,像小型加工廠,為的是多募一些善款。

九二一地震援助結束,慈濟中區的巧藝班[4]就是這樣延續出來的。那些參與的志工慢慢延伸,沒有中斷,現在各社區都有巧藝班,就像東大園區也有一間巧藝班。很多委員都是當時的巧藝志工,都是當年震出來的菩薩。

心繫災區 眾人齊心來圓滿

其實,臺灣本地災難很頻繁,各社區的慈濟志工都有救災經驗,只是沒有遇到過這麼大的災難,我們一時也是亂了方寸。

災難過幾天之後,很多愛心都湧進了災區,像寺廟、餐廳……各種團隊都進來,他們也會提供一些食物。一個星期後,上人講:「你們關心一下,看這個點,若沒有其他資源,我們還是需要提供熱食。」像比較小點的,也要煮餐,熱食其實不光是稀飯,有時候也會煮飯菜,災區的服務據點都會提供像自助式的供餐,誰都可以來打餐。

那段時間常常下雨,受災民眾大部分在校園裡睡帳篷,帳篷底下是草皮,高高低低,有的太低,稍微下雨,底下全浸水,根本不能睡覺。

上人每天都很憂心,心情都很沉重;我常常看到他走到窗戶前望著,看看天氣問:「會下雨嗎?有聽到新聞說,會下雨嗎?」我講:「不知道!天氣好像有報會下雨。」上人又問:「帳篷區,下雨能住嗎?」我講:「不知道!我們再去了解看看,還是請委員趕快去關心。」上人指示:「妳們去關心,那裡的地勢如果下雨的話,我們應該怎樣應變?」

上人很擔心帳篷區地勢本來就很低,稍微有水就會很不方便。旁邊有很多男眾回應:「上人!您放心,我們去找板模,有的板模都還很好,不會很髒,我們去收回來釘,把它墊高,帳篷在上面有一定的高度,就不會浸到水。」看到上人那麼憂心,我們為了要讓上人放心,決定好的事,我們就一定盡快完成。

體民眾苦 蓋安身組合屋

天氣冷時,上人心不安,他不願穿得暖和,他要試著沒有衣服穿時,冷的感覺是怎樣?肚子餓沒東西吃的感覺是怎樣?他都親身感受災民的苦,然後用行動帶領弟子,他要安受災民眾的身,要蓋組合屋,我們大家趕緊到各個災區去訪視,去勘查究竟有多少人?房子全倒,需要蓋幾戶組合屋?從南到北的志工來幫忙,大家都知道,哪裡要蓋組合屋?有多少戶,都來認領。

外地來的志工都以地區別集中在一個點,他們同一區比較好統籌調配,要來、要回去也比較方便,連煮飯的團隊都自己帶過來。像臺北整團來負責的工程,要蓋幾百戶的房子,不但男眾來蓋,女眾也來蓋,香積的茶水都自己帶過來,這樣各區負責統籌,才不會分散掉。

我屬於西屯區,整區在副組長陳滿帶領下,負責南投體育場的大愛屋,我去蓋組合屋現場,偶爾還會有餘震,震得傾斜的牆壁都會倒下,我還是感到膽顫心驚。雖然有餘震,志工也是天天要供應熱食。

我看到上人關心的事,都是長遠的,興建大愛村簡易屋,我聽上人開示:「發生災難,給受災戶一個完整的家,雖然小一點,全家住在一起才有力量打拚。若是住不下,東一個、西一個,四處寄住別人家,家裡的力量也會分散。」所以一定要六個人就有六個人住得下的房子,兩個人有兩個人的,房子的坪數依成員而定。家庭成員共同來維持這個家,在一起同甘共苦。

簡易屋完工後,受災的人只要帶著衣物進去住就好,其他的生活物資必需品,我們都有準備,例如:冰箱、電鍋、棉被……什麼都有,為了是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好好地為未來打拚。

大愛村村民住在一起,我們還考慮他們的互動,所以每一個大愛村,都有蓋一間活動中心,一個可以聚會的地方,大家吃飽飯,可以坐在外面聊天,小孩子在裡面打球,總是有一個凝聚的地方。像埔里大愛村的活動中心,都是木造的,旁邊又有景觀設計,很優雅,我看了也好歡喜。

教育不能等 合力讓學生沒有遺憾

組合屋蓋完要建學校,建學校一間一間的因緣不一樣,各學校的校長一直來,上人聽聽,這位校長來講也好,那位校長來講也好,旁邊的委員就很心急啊!「上人,已經好多間了!這樣子要花很多錢。」我在旁邊聽了也很急,但上人總有他的考慮與想法。上人認為既然有那麼多地方需要,若要等政府,還要很多的手續,這段時間孩子不能正常上學,有的再兩、三年就畢業,他哪有時間這樣耗?這一帶的學生不就沒有同等的實力跟人家去考試,怎麼辦?所以不能等啊!大人再怎麼苦,小孩子上學絕對不能等。

要蓋學校的時候,我們西屯區負責五福國小、霧峰國小。蓋霧峰國小前,王郁清[5]帶領志工到霧峰國小進行座談,看學校的需要,怎麼配合?霧峰國小林淑瓊校長講:「霧峰國小也算是百年學校、老學校,又很大,現在倒下去了……」林校長有教學理念,她除了多少班?多少教室?她還希望有音樂教室、資訊電腦教室。王郁清聽了都暈了,心想:「我們認養這麼多學校,也沒有花這麼多錢。我們沒有錢,妳要求這麼多。」她跟上人報告,霧峰林校長要求很多,她要音樂教室,也要資訊電腦教室。

上人馬上回應:「妳錯了!這個校長我欣賞,這個校長不是人家怎麼說,她怎麼好,她是有理想的校長,她想培育好的學生,她才會需要這麼多,這個校長,應該讚歎!妳還嫌人家?」見解就是不一樣。

要建學校很辛苦,但是我們志工心裡也都有數,上人一直答應下去,我們做委員的,一定要很拚命去募款,既然上人覺得有這需要,我們都沒話說。上人站出來,就是要解決所有的問題。

上人的眼光不一樣,他講:「我們培養的就是下一代好的學生,校長如果沒有理想的話,光給他好學校有什麼用?也培養不出好人才。」我們聽了嚇一跳,同樣的話,為什麼上人有智慧去決定這個事。為什麼上人講:「百年學校絕對不能倒,因為現在我們要蓋千年學校。」真的一個學校能千年?它是一個期許、一個號召,就是一定要比一般的房子更耐用。學校是公共地方,白天有很多學子要上學,這個災難,如果發生在白天就不得了,一間學校有多少學生?損傷不曉得會多少?所以上人講:「雖然我們有災難,但是一定要往好的地方想,你才有力量,趕快把傷痛,儘快地讓它走過,讓它復甦、恢復,讓學生沒有造成遺憾。」

走過大災 人生莫計較

九二一災難,讓我的想法改變很多,災難之前我常常到國外賑災,只覺得當地的生活很辛苦;可是看到自己同胞受災,我們每天生活、長大的地方,怎麼變成這樣子?像走進埔里、走進中興新村,整條街房子倒的倒,沒有倒的也都是破碎不堪,家裡、路上根本沒有什麼人,整條街都沒有生氣。平常我們出去能看到、聽到很多熱鬧聲,可是那時完全死寂,一點聲音都沒有,少數幾個人在做事情,在那兒走動而已,整個城死氣沉沉,很陰森。

這麼大的災難,大家都很苦呀!都很悲!那一種氣氛,讓人看了會很害怕,原來大災難是這樣子。這種毀滅性的力量,怎不叫人敬畏!前兩天大家都好好的,過得很快樂,突然之間,整個都變調。所以我感受到人有什麼好計較?經歷過九二一,看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深深覺得要把握當下,去做對的事;二十年後再回眸,還好有做,自然有得。

【註解】


[1] 陳秀鷹,慈濟志工,負責訪視幹事工作。

[2] 蕭惠特,時任慈濟基金會總務處主任,發生地震時,第一時間在臺中分會駐守運作。

[3] 大里金巴黎大樓,位於臺中市太平區中平九街八十五號,是九二一大地震中全國死傷最嚴重的大樓。早期地質屬「沼泥地」,卻因都市發展,被建商拿來蓋成十二層高的集合式大樓,地震發生時,十三棟大樓倒了四棟,歷經多年研議,市府2011年(民國100年)將此闢為金城公園並設日托中心,取名「希望家園」,提供地方休憩。資料來源:2016年3月8日《中時電子報》〈921地震 13棟大樓倒4棟 台中金巴黎 沼地變公園〉,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08000401-260102?chdtv(2019年8月14日檢索)。

[4] 巧藝班,1999年因九二一地震發起的巧藝拼布,義賣所得作為九二一善款。後來環保站收到的碎布、舊衣,經過洗淨整理,再由巧藝志工縫製後,就能化為一個個美觀實用的布包或手機袋。

[5] 王郁清,慈濟志工,任組隊組長之職,跟其他志工、建築師、營建處同仁與霧峰國小及家長代表開援建學校說明會。資料來源:2019年4月30日,慈濟全球社區網〈無常不在明天 而是下一秒〉,林淑懷報導,http://www.tzuchi.org.tw/communit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8340:CE198DE06AEF11E9B5288061D0B56DFF&catid=54:taichong&Itemid=284(2019年8月14日檢索)。